青云堂

青云堂艺术馆

        “青云书院”又称“千乘侯祠”,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389号,面积400平方米,是广州城区古书院群落中较有特色的岭南祠堂建筑之一。该址原是在乾隆年间建成,是学子到广州考举人时落脚之地。祠设有青云书院,供考生住宿和准备功课,因梁姓八世(有谓九世)先祖叔鱼公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后被封为千乘侯,为鼓舞学子读圣贤之书,故将叔鱼公奉为先祖,而称“千乘侯祠”。
        民国七年(1918),广州市拆城墙开马路,规划新建的维新路(今起义路)要穿越千顷书院和毗邻的青云书院(先贤千乘侯祠),直抵珠江边。当时梁士诒和梁启超电告广东政府,要求保留“梁千乘侯祠”,最后得以保留。民国九年(1920),青云书院在与市政局力争无效的情况下,被拆毁割让包括西斋昌后堂三大座在内将近一半的面积。
        由于建造年久,又疏于管理,随着历史的变迁,青云书院破损严重:主体建筑基本结构保存尚好,但由于室内曾改为多种用途,因此原有布局虽在,但破坏严重,尤其是一些外墙及硬山顶的装饰性的建筑构件和木质装饰花格损坏最大。随着城市历史演变,原有的书院风貌已不复存在。2009年,由政府与非盈利机构合作对青云书院按照“修旧如旧”、“建筑如故”的原则进行修葺,修葺设计由集美山田组负责。
        修复主要分内、外两部分进行:建筑内部主要是对原建筑结构进行保护性加固,对建筑立面及屋顶的装饰性图案与花纹进行原样修复,对已经损坏石雕、炭雕、木雕及大部分木质花格、门窗等进原样修复。
        建筑外部拆除书院西加建的临街商铺建筑(起义路126号至158号),户外增设300平方米的市民休闲活动广场,以达到优化环境的效果,让市民在参与文化艺术的互动中有一个休憩交流的场地,同时也满足了周围民居对公共休闲广场的需求,达到了文化艺术为市民服务的理念。
        经修复后的青云书院,不仅挖掘出了“先贤千乘后祠”石牌匾及有关珍贵的历史文物石牌二块。而且为广州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区再添一处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的艺术展示空间。很多时候,对历史建筑保护的理解被简单地执行为隔离、封存,这样的行为导致社区网络将会被破坏。因此,青云书院保育修复后实行对外免费开放,现时的青云书院是兼具很多功能的文化空间:岭南传统建筑研究、岭南文化艺术研究、民间艺术及现代艺术展览、文化论坛、市民文化活动以及岭南传统文化教学基地及研究基地,修复后的青云书院,以活化保育留住历史文物,服务市民大众,这种修复活化的思路比单纯的保护更能保留历史文物的建筑原貌,又让传统古建筑焕发出时代的光彩。